這次我想談談"價格"它在評量"人"的時候,是否能夠達到平衡效率產出及更多的社會責任。當我們開始用錢、薪水、分潤來給付給員工、股東時,大概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待,第一就是給予符合人們產出、能力的報酬,第二就是給予市場供需、合乎成本的錢,不論他們是否為變動、不穩定、過多或少、不符合效率等等,事實上就是概括了企業或是市場認定人們價值的原則。
  但是這樣的價格衡量,是否為適當?物價的膨脹與緊縮會導致經濟危機,薪資的給付會導致勞資衝突,我們政府試著用貨幣、政策等工具來調整物價,讓他呈現應有的市場機制,也用法律,來保障人們的薪水,但當我們可以接受物價的起伏,最終可以利用市場機制來淘汰不良、激發進步,我們能不能接受薪資的起伏來衡量人們?很明顯的,現在的社會似乎無法接受,導致政府也必續做點什麼來干預工資的訂定,那麼工資存在的意義是否仍然存在?它是不是仍然可以向一般產品一樣,當市場給予正面評價,產品將會熱賣,隨著價格提高,得到利潤,再來增加產出,而後又回饋到社會,達到一個適當的產出平衡,人們是否也可以依據自己的價格,來調整自己的性能?另一方面,人不像產品,人們有家庭、責任、成就感、情緒等等多樣的元,那價格是否能夠反映出這一方面,是否可以讓人在市場中,發展出他們應有的貢獻,同時也獲得他們應得的權力、報酬、成就感?
  我想要看出最終價格可能影響的結果,要先將三個面向納入考慮:企業、政府、社會,企業希望賺取利潤、降低成本,政府希望穩定社會、獲得權力,社會希望得到地位、滿足基本需求,而大家所追求的看似有些衝突。企業將員工的薪水當作成本而希望其降低,而員工希望得到高薪來增加其地位或滿足需求,當企業賺取利潤而擴大,他們擁有影響社會的力量,政府同時視其為促進社會的夥伴,卻也是搶奪影響力的敵人,而我們最終衡量的方法即是用價格,我們計算成本、薪資,來決定企業的獲利、掌權者的特權、員工的收入,大家都希望能賺取更多利潤,卻都希望透過奪取他方來達成,但我認為這樣的看法並不能讓整體更好,只是在擂台上將選手塞入廝殺罷了。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在了解自己的個性、能力等各面向之後,要試著去建立未來工作的雛型,而之後我們該多多去探索,發現自己不了解的領域,並且與預期的工作型態做媒合,實施具體行動,例如面試、詢問、閱讀,來確認現實與理論上的差距,如果有許多不錯的工作,應該去比較最重要的內在與外在問題,如果能做這個工作,是否與未來的職涯藍圖密切相關,並且可以依循著道路?另外則是判斷是否有阻礙、或能推進你的最重要的因素,把這個很主觀、直接的事物找出來,避免討厭的、去做喜歡的,當他們有衝突,就試著去克服,最後則是真正地去應徵、面試,為了得到工作或開創事業來準備。這篇文章,是希望大家能從判斷公司、工作上的需求及可能具備的特點,再回頭審視自己的強弱項,發展出談話策略,思考如何表達、表達什麼,最後則是開始準備履歷與自傳,適當地展現某些特點。
  首先要做的,應該是去了解這間公司,可以從初步的談話或是網路上的文章,找出他們的形狀,當然這可能已經符合個人許多需求,但在開始則是要以企業、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,通常他們會以怎樣的形式出現,或是有沒有什麼可以的方式,以保險業務而言,有些人可能非常活潑,有些則是異常地冷靜與專業,有些人展現關心人的能力,這當然是他們的表面,你可以模仿,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,但重點是要去看想他們平常所做的事情有哪些,是否有大量資料需要閱讀,是否有很多談判技巧,如果是你,會怎麼做,另外公司方面有沒有什麼基本要求,具備HTML的語法技能?了解樹酯塗料的基本特性?知道分子生物的研究方法?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基本,當然有許多可以事後學習,但要知道他們的時間成本,最好的方法是,去探索有興趣,並且有一點基礎能力,或是基礎能力可以快速學習的領域,並且瞭解基本需求,以及能否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來進行。
  當已經回答上述問題,也就是有能力、可以用自己的方式、具備基礎,之後則是要思考策略,有什麼是他們很希望你展現出來的?要去判斷這些特質是否為必要有點難度,因為雙方的認知可能有些出入,有人認為保險業務必要活潑,有些認為能清楚說明並找出適合的保單才是必要,有時候可能會有衝突,這時我想最好還是去符合公司對你的期待,就算那並非你的強項,也是可以展現一定的程度,當然之後要強調的,就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來工作,有什麼樣的特別能力可以配合來達到更好的效果,這個策略的出現,往往是在一問一答產生的,不停地去反問自己,這個是否能行,是否有別的可能,是否旁人的期待會不同,如此才有辦法擬定出比較好的策略,當然這部分很必要的是有自己的想法,通常有使用自己個性的人,比較能展現出天賦,說起話來也會更有自信,選出來的策略,更是適合自己,當然如果有不清楚的部分,就要再回過頭來認識那些不確定的自己。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接續前一篇「求職系列-找工作前該問自己的事」,首先,擁有對工作的雛型是很重要的事,而這都是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好惡、能力、習慣、觀念等的基礎上,我們才可以在找工作期間有方向、策略,並且可以做比較,再來也是能夠在之後撰寫履歷時,能有更好的素材,表達出真實且強大的自我。

  再接著,就是要去瞭解現實,是否有工作可以大致符合理想狀態,可以透過網路搜尋、問人,我想這大概可以分為幾個方面。首先,用最一般的瀏覽方法,如求職往上的技能要求,會要求做的事情,當然每家公司會有所差異,但相同職務的基本屬性會差不多,例如業務一職,就會要自己安排時間拜訪,處理許多文件、應酬談判,事情比較雜,但保險、房產、廣告、消費性產品、軟體、科技硬體業務,仍會有許多差別,他們屬於不同領域,要知道的專業智識也會不同,這當然就是依據個人能力及喜歡的事物來做安排。再來就是參考他人心得,不管是透過網路文章、自傳、聊天得知,都可以更清楚知道生活型態,可能會碰到的阻礙,會更有故事性,有身歷其境的感覺,這算是很重要的一環,因為已經很了解自己,當了解工作的生活,就可以將自己投射進入,馬上就可以知道可能的反應。當然,以上的了解,是需要大量的蒐集資料,很多工作可能想都沒想過,但卻很可能符合自己,永遠都會有火花迸出。例如前幾次找工作時,我將自己設定在研究的這方面,但又很希望能有團隊合作及實做,以便發洩精力,起初找到的工作都是數據分析、產業研究等等,聽起來並不會很活,雖然都是可以靜靜的分析資料,卻少了點樂趣,直到面試文字分析師時,豁然開朗,因為它可以讓我同時發揮感性及活力,也可以有理性與冷靜,算是十分符合的工作,但這也是透過多次嘗試及尋找,才有的意外收穫。
  而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分析,在知曉許多選擇和樣貌,就要考慮這工作是不是符合,在了解自己之後所提出的問題,是不是能符合自己設定的道路。如果是希望累積某種專業能力,這個專業的累積目的何在?人生追求的是該方面能力的極致化所帶來的成就,還是此能力將要用在另外一個目標,如果它只是工具,是不是能符合另外一個目標,會不會反而因為這個工作而拖延了時間,或是獲得了效益不大的結果,在道路的選擇上,看起來理所當然的道路,會是截徑還是暫時的替代品,他們的未來性是否與目標相關,還是自己幻想的合理,也可以參考看看與自己有類似目標的人,如何安排中間的過程,怎麼自我成長。這裡的關鍵就在於,真誠、理性的面對這個選擇,要看清事實,而不是把自己硬塞入工作,也不是把工作硬合理化地納入人生的歷程,許多成功的人士他們都能說出,他們歷經的事物最終如何帶給他們成功的能量,但我們心裡也清楚,有些事情是誤打誤撞,有些則是刻意安排,當然人生這兩部分都會有,就像我之前分享的兩個策略『生活模型的建立』,但能讓主動安排的部分更多,我相信更能創造理想中的道路。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我想找工作是大部分人出社會第一個面臨到的問題,而且還必須在學生時期,最好是大二大三就有一個大致上的目標,才可以開始累積自己的實力,或是初步嘗試來看是不適合自己,但在找工作、寫履歷之前,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要了解自己,試著問自己一些問題,知道自己的做事方法、觀念、能力、熱情、好惡等等,當很清楚知道自己工作的狀態,會有很大的幫助,再來則是去思考自己的目標,追隨著熱情走,盡可能開拓視野,再去分析要往哪個方向走,以及策略是什麼,會讓每一步更踏實,並且在工作的時候也更得心應手。希望這篇文章透過更深入的探討,來刺激思考,讓每個人能更有想法地去走出自己的路。
  了解自己,是要到什麼程度呢?我想把我認為重要的項目提出來討論,包含個性、工作習慣、重要觀念、能力、好惡、期許。
 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最近閱讀了『創新者的解答』一書,其中提到了兩種策略:應變型、計畫型策略,覺得蠻有趣的,雖然原本是用來討論關於創新事業,該運用什麼策略成長,但當我聯想到生活,卻也迸發出新的想法,主要是運用兩種策略來面對生活,進行規劃及挑戰,最後建立成習慣的模式來持續運作。我會先介紹兩種策略,說明他們運用時機及需要探討的問題,延伸成模型之後舉一些實際的例子提供參考,最後盡可能廣泛地延伸到各層面,讓這些觀念發會更多元的效用。
  首先介紹應變型及計畫型策略,應變型策略,簡單來說就是邊走邊看、邊看邊做的策略,在企業當中,通常運用在最初期的創業,當只有個想法時,可以先試著憑直覺去實驗,來找出機會點及可行性,也可以適用於企業中的小部門,當公司有意去進行新的計畫,但是礙於無人有經驗或是僅為實驗性質,又或新的部門成立尚未建立一定的流程,可以視情況做出決策,並在過程中調整,等到一定規模之後再進行標準化的作業。而應變型策略則是經過研擬後才作行動,不論是經過市調、理論分析、成果推估、成本分析,從前到後都需要一定的準備,並且依據情況來安排步驟及未來要做的事情,例如公司決定是否要拓展新業務,以利多角化的經營,需要去做機會點的分析、市場評估,並且審視內部能否支持此項政策決定,而若進入市場,要先從哪一塊、何時、什麼方式都需要去思考。簡言之,應變型看重的是在應對未知,且可能突如其來的狀況,適用於開拓新領域,主要運用在實做上面,計畫型則著重事前的規劃與分析,進行完整的模擬,適用於階段性的任務及已知的方向等長遠規劃。
  我想,應變型策略的優點在於,對於未知,我們更需要的是實做,而應變型強調直接面對並在短時間內解決,可以透過實際面來蒐集資訊,而計畫型會給我們訂出長中短期的目標,並且讓每個階段都有需要達成的任務,不至於迷失方向,太專注於眼前而忽略整體,應變型類似於效率概念,關心是否做得對與更好,計畫型則類似效能,關心我們是否在做對的事情。當連接到生活後,我相信能發會很大的效用,我們應該利用計畫型的概念,來達成每年、每個轉捩點、長期的規劃,例如接下來的就學、就業,今年的升遷、之後的轉職、未來的結婚及養老等等階段,去看我們擁有的優勢及缺點,強調學習、培養、累積來彌補缺點,並利用優勢來創造未來,而應變型則是督促我們,在面對困頓的時刻、未知的發展、面臨難題、例行公事時,要嘗試去執行、回應眼前的難題,蒐集更多資訊、創造自己的模式與習慣,當有了足夠的執行力,累積的經驗將成為計畫型策略的基礎,用來修正或建立未來的藍圖。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最近又面試了新的工作,這個工作算是相關產業較新的團隊,主要工作是對社群評論、網路文章的文字分析,提出觀點與報告,和一般使用的FB、GA等研究社群的方式不同,他們用的不是數據,而是直接人工閱讀文字,來對族群、產品、媒體性質等等提出看法。個人認為這是蠻特別的工作,因此想提出來與大家分享。我會先對其他的分析研究提出一些簡單的看法,並說明他們和社群文字分析有何差別,並且討論此種特別的分析,該如何對其品質、等級、正確性提出可能的衡量,更直接的是,企業該如何看待這類分析,工作者的報酬依據為何?另外,這有沒有可能成為新的分析趨勢,並以新的角度來看待?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面試前,或是在學生時代的職涯規劃中,不少人都會接觸到這個問題:「要選擇進入大公司還是小公司?」我不打算對大小公司做一般描述性的闡釋,如大公司學得很專業,小公司可以學很多不同東西諸如此類,或許先分享我粗淺的個人經驗,再透過比較深度,對大公司的分析來給予大家不同的觀點,並點出在小公司中有什麼差別,再來則是我個人對於大小公司的選擇問題,或許透過這樣的分享,每個人自身的答案就會呼之欲出。但我個人的結論,終究是要在認識自己之後,針對目標來規劃工作職涯的藍圖,在清楚自身之後,就會有比較清晰的答案。
 
  在過去,甚至是現在,我偶爾也會問到自己想要去大公司或小公司,常常會陷入兩難,我所最關注的議題就是:可以學到什麼,通常來說大公司可以學到很專業的東西,他們有屬於自己的運作模式而且已經被市場接受,所要做的東西就是把那些已經被運轉好幾年的東西全部學起來,學完之後你就可以成為某個領域專業的技師,而小公司所被評價的,就是沒有一套很完整持久的制度,所做的事情可能常常與本身專業無關,但就會做到很多整體性的業務,大家透過互相幫忙與學習,除了特別的專業,公司一般的工作你可能全部都做過了。於是,對有點創業夢的我,時常順應這個理論延伸,要馬就是去大公司模個兩三年有專業技能之後再出來創業,不然就選擇小公司做各種東西,有了各式各樣的技能之後,就已經有類似創業的經驗,再出來自己做。而考慮到本身學經歷並不如我自己期盼的那樣足夠,可能會先填補我害怕的專業能力不足,而從事大公司的工作,除非小公司有良好的訓練或可模仿的對象,應該不會從小公司做起。這樣的理論對我而言似乎合情合理,但過了一些日子的歷練,有了一些其他想法。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幾天前去面試了一家金融業的網路企劃部門的職缺,畢竟金融業界跟個人大學所讀科系也有一定的相關性,初衷是想知道他們的網路企劃工作的型態、程度和未來的發展為何。在面試前的信件往來,已經有感覺到他們中規中矩的風格,但也不會像一般的金融業界給人那樣沉重的感覺,還是保有網路行銷的一絲活力。
  面試時的談話還算是輕鬆,職員給人的感覺很活潑,應該是對工作有熱情的人吧,但主管卻是嚴肅感十足的人,問的問題很精確也犀利,雖然不至於到無法回答,但從他的眼神中,我的不安、優缺、成長過程似乎都表露無遺。聽到他們大概說明了工作的型態,主要是在網站的維護、上架、調整,偶爾會有活動、新專區的規劃需要跟代理商接洽,所注重的就是數字的精確性,所以要很細心,只是資料會由其他的部門提供。內部也很了一些小組,總共十幾人的網企部門,有媒體、企畫、創意等等小組,團隊還算完整,剩下的就是外包給廠商。但對於他們,金融在數位網路行銷方面似乎像是例行公事,所做的事情就是上搞與配合公司規劃新專區,後台的報表數據等等雖然都會整理,但聽不出來會拿來用作成果評估、專案檢討並且為下一次的行銷企畫作準備,重視的好像只在於配合上架這件事情。
  其實與代理上的合作有分很多程度,像這家公司,基本上就是除了一些特殊的新網站、專區會找廠商來製作,剩下的幾乎都是自己維護,給我的感覺,像是把專業的代理商當作工具,並不是一個顧問、合作的夥伴。畢竟之前待過代理商,其實很希望在企業、客戶端這邊,可以讓代理商充分發揮他們的專長,讓他們提供建議,並且由部門的人積極參與討論,才能有更棒的作品。如果只是暫時的合作,我也認為企業應該是要很有自己的想法,知道行銷的方向在哪裡、最新科技的應用、自己產品的性質與可能性,才有資格將代理商只視為外包代工廠商,不然只會讓代理商綁手綁腳,而自己也無法策畫出好的活動。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想保持思考,我這樣期許著自己。
要如何在當兵時還能繼續思考? 怎樣才能持續進行自己的計劃而非被生活帶著走? 這個議題不僅對服役中的我有益,就算是在學、上班時都有它的重要性,就是要知道,如何在每天忙得焦頭爛額,又或是被困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,還能跳脫當下,重新掌握自己的思緒,並且在最後能付出行動,創造價值,這就是我當兵前一直在想的事情。
 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離開公司後依然忙碌,有另外一個實習,加上學校球隊、很喜歡的課程要準備報告等等,一直到畢業前都沒閒著,而在畢業後實習也繼續著,在平常大量的閱讀、紀錄、整理自己,等待兵單的到來,而一直到現在即將退伍,才開始準備發表文章。
 
  在公司的生活讓我學到、看到了很多很多,但我其實很享受在其他方面的我,學校球隊最後當退役隊長兼隊員,繼續與熱血激情的隊友們奮戰,或許以後不會有機會讓我們貢獻滿腔熱血,只憑一股腦而的抱負就往前衝的力量,所以我這經營四年的事業,怎麼樣也不會放掉。而另外一個實習也是因緣際會,中間當然努力了不少,學著產業、財務分析,訓練我的思維,也透過簡報的方式看出自己的優缺點,這樣特別的機會讓我也想好好投入。學校方面,課程接近尾聲,大四幾乎所有的課都是我非常喜歡的,當然難度並不簡單,想要學到東西,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,也希望在這最後一點時間,能夠好好享受無憂無慮的校園生活。所以會離開,並不是公司不吸引我了,而是有很大一部分,因為有著另外的事業值得我去投入。
文章標籤

Chic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